【體路專欄】在一片汗水、掌聲與歡呼聲中,第25屆渣打香港馬拉松終於在上月12日圓滿落幕。首先要恭喜217位萬金先生/小姐努力備戰終有成果,150位當日生日的壽星跑手也滿載而歸!我亦感恩能完成第20次渣馬賽事(第18次完成其全馬項目)。

今屆渣馬是香港在宣佈復常後舉辦的最大型運動項目,亦是獲頒授「M」品牌的大型體育活動。在50,000多名報名之中,最初只有25,000人獲批,其後疫情稍有緩和,名額得以加至37,000人。在完賽的34,783人之中,有超過500人為海外跑手,國際精英跑手約有10多人參賽,跑手出席率達94%,為歷年最高,由此可見在疫情困擾多時之後,大家都珍惜可以參賽的機會。今年,協助渣馬嘉年華及當日賽事的義工亦有6,000至7,000人之多,包括來自香港童軍總會及義務工作發展局共超過2,000人,賽事開辦至今,累計參與人次已超過105萬。

縱觀這些年渣馬走過的路,1997年首屆,雖只超過1,000人參加,但賽道卻由上水、皇崗以至深圳跨境舉行,象徵香港回歸。1999年首次移師到市中心舉行,由國金、西隧、長青隧道到深水埗,參賽人數接近7,000。至2016年,賽道更成為國際田聯認可的金級道路賽事;2019年參賽人數更升至最高峰,超過75,000,海外跑手亦過萬。
全馬賽事的起點設於尖沙咀彌敦道,經昂船洲大橋,在汀九橋折返,再經西隧、銅鑼灣到維園為終點。比起擦新最多世界紀錄的柏林馬拉松這類平坦的賽道而言,渣馬這賽道其實並不易跑。除了起初幾公里的路段較為平坦之外,賽道一直連續上斜到海拔接近80米高至昂船洲大橋,再一路落斜十多公里,期間至西隧口經過有「魔鬼賽道」之稱的路段,之後又再重新上斜,要在這又上橋、又落海,上落不斷的「奪命」賽道中要取得好成績其實並不容易,再加上天氣濕度達96%,再令長跑難度增加,在這些挑戰下,難得都有超過200位萬金先生小姐誕生,確實要給予掌聲鼓勵!

除了研究賽道,主辦機構在籌辦這類大型體育賽事的確需要「馬拉松精神」,每次賽事完結後已立即開始籌備下屆,今年更計劃在11月再辦,馬不停蹄之餘,更是「年終無休」。尤其當在疫情嚴峻時,須在舉辦賽事與保障公眾健康之間作出平衡,例如早期需要安排跑手賽前先做檢測,就要與承辦商聯繫簽約,研究執行細節,後來相關要求取消,但又有另一些賽前的措施須作改動,人流安排又應如何適時調動等。各參與機構,特別是香港田徑總會主席關祺(也曾到外地完成全馬)盡心竭力,以及他與團隊多年來為賽事所付出的努力,在面對各種挑戰時皆努力不懈,不斷改善,背後的辛酸,實不足為外人道。
對內規劃之外,對外亦須及時宣傳,邀請精英跑手,與國際田徑機構聯絡等工作相當繁重,為優化運動員的跑步體驗,主辦者亦絞盡腦汁:在賽前數天的渣馬嘉年華上,首次增設留言打氣站,廣播小隊在場內讀出跑友「互撐」留言及點播中、英歌曲,現場亦有印上每位參賽者名字的「跑手牆」供大家打卡share。在比賽當日,可用應用程式實時追蹤跑手;在賽道旁亦有義工舉牌打氣,例如:「跑得咁型,唔好俾佢停」、「唔好急,最緊要快」等;終點前,亦首設非洲鼓打氣表演;完賽後壽星跑手更可換領生日禮物及一起拍照留念。

曾到海外跑世界馬拉松六大賽事,印象最深之一,是跑世界規模最大的紐約馬拉松,市內沿途百萬觀眾為跑手歡呼打氣,場面熱鬧,氣氛一流。隨着啟德體育園明年落成,香港田徑總會已與體育園管理層磋商,研究將渣馬的終點改到體育園衝線。如果成事,2至3年後可以一嘗在運動場上完賽的滋味,若有更多賽道途經鬧市,市民及啦啦隊亦可夾道喝采支持,令體育氣氛更見熾熱。隨着香港復常,亦期待來屆海外精英運動員及本地參賽人數皆能重回疫情前的水平,令盛事之都更顯光芒!
文:張樹槐 達人傳訊董事總經理
(本文曾於信報刊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