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路專欄|體育教育在文化傳承的使命



【體路專欄】香港作為中西文化薈萃之地,學校體育除了培養學生的體格發展,同時也肩負著文化傳承的使命。而教育局為加強推廣中華文化體驗活動,於2023/24學年向每所公營學校及直資學校發放一筆過津貼 30 萬元(教育局,2024),支持學校更有效地將中華文化元素融入校園發展,從而賦予其更大的發展優勢。位於九龍區慈雲山的救世軍卜維廉中學(下稱卜中)多年來致力於將中華文化元素融入體育教學中,逐步建立獨特的教育模式。卜中深明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學中將傳統體育文化融入現代體育教育,讓學生接觸多元化的傳統體育活動,包括舞龍、舞獅、武術、兵道等,豐富了學生的體育生活。

以武術兵道為實踐:傳揚中華文化

學校在國家對武術運動的傳承與推廣精神中,透過體育課推廣、訓練到競賽,多層次地傳揚武術運動。中華武術博大精深,表現能力各有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技術樣式。在考慮學生興趣和發展需要的基礎上,以兵道活動為例,兵道武術讓學生通過這項運動,瞭解中華文化的禮儀之美。兵道武術作為現代化的中華武術,繼承了中國傳統兵器格鬥的禮儀、技術和精神,強調「禮貫始終」、「精益求精」、「自強不息」。學生身穿漢兵道服行「抱兵禮」,在運動中領悟中華文化中「和而不同」和「禮」的處世智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既可增強對中國武術文化背景的認識,又能提升身心素質和自我防衛能力,實現多方面的成長。

跨學科協作與沉浸式體驗

學校在跨學科的設計中,學生透過中國語文篇章認識禮及武術文化,再於體育課堂中體驗,加上每年舉辦的「中華文化周」,進一步延伸對中華文化的了解和學習經歷。透過多樣化的文化推廣活動,例如舞獅工作坊、獅頭紮作、變臉表演、學生兵道示範,甚至其他文化藝術體驗活動如書法、茶藝、剪紙等,學生能透過親身參與,深入體會中華文化的內涵。這些活動不僅展現了中華文化的價值,更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並增進國民身份認同。

而香港體育教育又如何實踐推廣中華文化呢?從卜中案例,總結香港學校體育推廣中華文化的五大策略:

(1)多層次的文化融入

將中華文化融入課堂、課外活動和競賽,形成了多層次的推廣模式。其他學校可以參考這種方法,將文化元素嵌入日常教學中,並結合校內外活動,讓學生在不同場景中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

(2)跨學科協作的教學設計

跨學科設計讓學生在語文課上學習禮及武術文化,並在體育課堂中實踐。透過舉辦的「中華文化周」伸延對中華文化的了解和學習經歷,實現了知識與體驗的連繫及結合,深化學生對中華文化的理解。

(3)多元化的文化活動

舉辦不同的文化活動,根據自身資源和學生需求設計多樣化的文化體驗,讓不同性格的學生,都能在合適的個人體驗中,深入感受傳統文化的養份。

(4)社區聯繫與文化交流

學校在社會中具有培育人才的角色。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文化的同時,積極參與社區活動,如舉辦武術交流會和舞獅表演,都能增強學生於社區的歸屬感,更協助學生增加對社會的責任感。這種與社區聯繫的方式,能夠讓文化推廣更具影響力。

(5)重視德育教育與文化價值的結合

學校在推廣中華文化時,注重培養學生尊敬、謙讓、包容等核心價值觀,並將這些理念融入體育活動中。將文化教育與品格培養相結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未來展望,香港學校體育學會建議,體育教育進一步探索如何結合推廣中華文化。例如,建立全港性的傳統體育文化推廣平台,分享各校的成功案例與資源;舉辦更多校際交流活動,讓學生有機會參與不同類型的中華文化體驗;並鼓勵學校與社區和專業團體合作,推動文化傳承的可持續發展。 在全球化的今天,體育教育不僅是強健體魄的手段,更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透過學校的經驗分享,香港學校體育教育可以進一步深化中華文化的推廣,讓中華文化的精髓在教育體系中「紮根深厚」,「結出碩果」。

參考資料:
教育局(2024)。《教育局通函第 65/2024 號 – 推廣中華文化體驗活動 一筆過津貼》。https://applications.edb.gov.hk/circular/upload/EDBCM/EDBCM24065C.pdf

 

 

 

 

 

 

 

 

文:魏語然助理校長
香港學校體育學會執委會會員 (2022-現在)
救世軍卜維廉中學體育老師

國泰、Germagic及Canon 全力支持體路東京奧運之旅。由2019年10月至2021年8月期間,國泰、Germagic及Canon將全力支持體路直擊香港奧運運動員「Road To Tokyo」之旅,體路「Road To Tokyo」專頁現已面世,立即Click入呢度,一齊 #撐起港隊。
Share via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