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路專欄】運動世界裏,幾乎沒有其他結構比跟腱更「任勞任怨」。這條粗壯的「纜繩」將小腿肌肉與跟骨緊密相連,是我們每一步蹬地、每次跳躍與衝刺的基石。但日積月累的重複壓力,可能引發「跟腱病變」—近年活躍於成年人間,越發常見的退化病症。
運動醫學
中國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運動分析大解密:科技如何成為運動員的「神隊友」
【體路專欄】你有沒有想過,運動員在場上的每一個動作,其實都能被科學仔細分析?隨著科技進步,運動分析(Motion analysis)成為運動科學和運動醫學的重要工具,運動科學家、教練和醫療專家能夠獲得以往無法用肉眼觀察到的身體運動細節,幫助運動員提升表現、預防受傷,甚至延長運動生涯!
中國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醫體融合:開創全民健康新時代
【體路專欄】隨著《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推進,「醫體融合」已成為大健康戰略的核心概念。這種將醫療專業與運動科學有機結合的模式,正在香港基層醫療體系中生根發芽。作為物理治療師,我見證這種創新模式如何幫助慢性病患者改善健康指標,例如有糖尿病患者透過結構化運動處方,成功減少藥物依賴,提升生活質量。
【中國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欖球場上的運動防護由「頭」開始
【體路專欄】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2025於三月下旬圓滿落幕,本屆賽事從傳統的香港大球場移師至全新落成的啟德體育園主場館舉行,成為最大亮點。 七人欖球比賽以其節奏明快、身體對抗激烈著稱,這種高強度的比賽特性難免會造成不同程度的運動傷害。根據英國欖球總會2022年發布的監察報告顯示,腦震盪、下肢肌肉拉傷和肩關節受傷是欖球運動中最常見的三種傷病。
【中國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一萬小時的神話:育成奧運選手的秘訣
【體路專欄】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瑞典心理學家安德斯·艾瑞克森認為,只要透過一萬小時的刻意練習(Deliberate practice),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大師。古語亦云:「勤有功,戲無益。」單調沉悶的刻苦訓練似乎是運動員成功的必經階段。
中國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運動 x 健康 x 音樂」 推動本地運動醫學及科學研究
【體路專欄】第八屆中國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學生會議 暨嶺南大學跨學科學院運動教練學及盛事管理研究日2024(下稱學生會議)日前於11月23日(六)假嶺南大學梁芳靄雲藝術廊完滿舉行。中國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學生會議由2003開始,旨於提供平台予正在修讀運動醫學及科學之學生,進行學術交流,匯報研究計劃或成果,同時間亦可認識不同院校及機構之同儕。
中國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我可以做「掌上壓」嗎?
【體路專欄】相信每個人都曾經做過「掌上壓」,甚至有不少人每天都會在家練習。許多人將「掌上壓」納入他們的常規運動中,「掌上壓」更被廣泛應用於體能訓練以及各種年齡和水平的專業及業餘運動員的訓練當中。它亦經常被用來定期評估專業運動員及纪律部隊人員的上肢的肌力、體能、肌肉耐力等。更有醫生把「掌上壓」列入治療乳癌康復病人1,訓練停經後婦女2和患有肥胖症的青少年3,及推廣在學校體育課程中4,5。
中國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東南亞運動醫學文化之旅 感受年輕一代熱誠
【體路專欄】中國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HKASMSS)最近受邀出席第十八屆亞洲運動醫學聯合會(AFSM)大會,與來自世界各地的運動醫學專家聚首於馬來西亞沙巴,進行分享和討論。大會設有一系列的工作坊及演講,為參與者提供了寶貴的交流和討論機會。
中國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運動員體檢目的和功用
【體路專欄】如普羅大眾一樣,運動員都要定期做身體檢查,不過兩者性質上當然有所不同。一般身體檢查,例如癌症抗原檢查,志在及早發現疾病,對症下藥,及早治療以緩和病情,並減低引發其他嚴重併發症的可能性。而運動員的體檢,除了是為了找到隱疾並確保他們能夠得到適合的治療外,亦有其他目的和功用。
中國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澳門運動醫學交流之旅
【體路專欄】新一年之始,中國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1月20日領隊踏上澳門之旅,與澳門運動醫學界的代表交流知識和經驗。 在澳門骨科學會陳惟蒨醫生的精心安排下,我們的行程安排得十分充實,探索和比較兩地運動醫學發展的差異,與各單位的交流均讓我們受益匪淺。